时间: 2025-04-01 01:41:26 | 作者: 开云电竞官方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他动不动就喊“无聊”。正在忙碌的我,总是对他说,要不自己去搭一会积木吧,要不去看一会绘本吧,要不去画一会画吧……
儿子听到我的建议,哒哒哒地跑开了,可是才两三分钟,他又跑来跟我说很无聊。
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当孩子再来跟我说无聊的时候,我停下手中的工作,认认真真地陪他玩。
难得的假期,想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世面,或者周末想带孩子去户外运动一下,孩子却吐槽太无聊了,怎么都不愿意去。
当孩子说出“我很无聊”这句话时,实际上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更多的自由玩耍时间,而不是父母提供的各种各样有组织性的活动。
学校上什么课程是规划好的;课后参加什么兴趣班,往往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哪里玩,也是父母认为最有性价比的……
当孩子在表达无聊时,可能是在无声地抗议,抗议自己的生活被过度安排,抗议自己的选择被忽视。
只有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和体验世界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无聊”的倦怠中。
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优秀,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却时常感到生活很无聊。
直到有一天,她看了一部关于太空探索的记录片。那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辰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火花。
她开始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制作简单的火箭模型。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她却乐在其中。
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何需要学习,为何需要努力,即使外在的成就再高,内心的空虚感也难以填补。
反之,拥有清晰目标的孩子,可以更加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
当孩子抱怨无聊的时候,有些家长也许会反思和自责,怪自己没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脑科学相关的研究显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减少,大脑便会进入一种独特的放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自我认知反而变得更深刻和细腻。
也就是说,允许孩子拥有一段无聊的时光,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发呆、幻想、做白日梦,其实就是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
如果孩子的无聊来源于不知干什么的无所事事,或者被过度安排导致的动力缺失,这种无聊是需要立即处理的。
例如,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无聊箱子”,在小纸箱里用纸条写下一些活动内容。当孩子无聊的时候,就随机抽取一项活动陪孩子一起进行。
当孩子大一点,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由孩子自主安排活动,增强热情参加感。
在《目标感》一书中,儿童心理学专家威廉·戴蒙提出,目标感是未解决漂泊感。
“谁说了算”:目标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共同挖掘,而且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认同的。 “跳一跳够得着”:把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难度适当的小目标。 “及时提醒”:当孩子不想坚持时,用约定好的提醒信号调动行动力。 “微小成就感”:可设立任务清单,让阶段成果清晰可见。 “及时总结”:根据变化,适时修正目标。 “仪式感”:阶段目标达成,及时鼓励和庆祝。
读懂孩子的语言,理解口头禅背后的真正意思,洞察那些未说出口的情感与需求,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特斯拉焕新Model Y首次全系推出3年0息政策,月供低至约3809元
新消费日报 Gore-Tex制造商回应含氟面料或致不孕;老铺黄金去年净利润14.7亿元;宇树机器人售卖机器狗,一分钟卖出超百万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