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08 14:46:28 | 作者: 交通产品系列
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纷纷连上这张世界上最大的网,永远在线成为很多现代人的一种“默认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让很多人开始反思。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技术,还是技术在控制我们?我们又如何在技术带来的积极变化和负面影响之间实现平衡?
自上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便以惊人的速度进行进化,从最初足以装下整个房间的大块头到现在的便携式,计算机在瘦身的同时不断的提高性能。形象地说,现在的电脑更像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延伸,而不是一个工具。正如摩尔定律所预测的那样,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发明集成电路之后,电脑的运算能力每18个月增加一倍。上世纪70年代初,一块电脑芯片上只有几千个晶体管,现在已达到数十亿并且仍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很明显,速度、成本、存储容量或者连通性都已不再是现代电脑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在打破诸多限制并提升性能的同时,电脑也对身为使用者的人类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注意力。慢慢的变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将多任务处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现代人的大部分清醒时间都花上各种电子设备上。研究指出美国青少年每天花在媒体内容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
在我们的生活中,技术越发扮演一个与我们很亲密的角色,尤其是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在技术的影响下,对“正常状态”——我们对世界以及彼此间的默认体验——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永远在线成为很多现代人的“默认状态”。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让很多人感到厌倦,甚至产生恐慌,认为技术在带来愉悦和便利的同时也让他们失去自我。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他们变成了所谓的“反技术派”。
曾供职于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的保罗·米勒就是一位反技术派。他表示:“在长达10年时间里,我的生活几乎被各种能上网的设备统治,平均每天花在笔记本、iPad和Xbox上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智能手机更是时刻提醒着我——你在线上。这种状态让我感到厌烦。最后,我决定远离互联网。”据米勒透露,他已经整整一年时间没上网。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经常会问究竟是“线上”还是“线下”度过的时间更快乐更充实?米勒无疑选择了后者,但他的做法有点极端。米勒显然用简单的好与坏去评判“线上”和“线下”带给他的体验。在米勒这样的反技术派看来,保持在线状态耗费了他们的大量宝贵时间,甚至让他们迷失自我,这种恐慌最终促使他们勇敢选择“下线”。
实际上,这绝非一种理性的选择。最理想的做法是在“线上”与“线下”之间实现某种平衡。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充分和善加利用,将每一种状态都视为一个宝贵的资源,挖掘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
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所能带来的便利比比皆是。只要连接上互联网,我们便突然间具备惊人的研究和通讯能力。我们大家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搜索到个人需要的信息,了解他人的动向。我们也可以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各种需要协作的工作,交换彼此的想法。只需进入几个网站,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就要超过100年前的很多图书馆。这些都是网络带给我们的价值不可估量的东西。不过,我们也不能沉迷于网络,要经常从“线上”转为“线下”,体验和享受另一种生活状态。
在远离网络和别的媒体的时间里,我们大家可以更自由地思考,无需担心被他人打扰。我们大家可以真正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审视自己的内心,分析自己的过去,清楚自己的状况,同时真正用耳朵去倾听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在没有“数字干扰”的状态下,我们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和想法也线年发表演讲时,计算机学家加仑·拉尼尔要求听众只用耳朵听,除此之外不要做所有的事情。他说:“我提出这个要求的最大理由并不是因为让你们停止多任务处理会让我感觉自己受到尊重,而是为了让你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最近,有关苹果公司的报道中频频出现“ECO”这个字眼儿。报道称苹果之所以赚得钵盈盆满,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要归功于建立了生态系统。不过,“生态系统”这种描述也存在一个危险的逻辑,会促使米勒这样的反技术派产生这样一种想法——从互联网到苹果应用商店在内一切与技术有关的事物都是一个自然环境,我们要么存在其中,要么选择离开。对这种环境,我们没办法控制,就像无法控制天空和海洋一样。
实际上,无论是电脑也好,手机也罢,任何工具都有利弊两面,如何取舍取决于我们自己。取舍的好,你就能控制它,否则就被它所控,损失大量宝贵时间。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任何机器都无法告诉我们该如何利用时间,它们能做的只是“帮助”我们消费时间,能够给出答案的人只有我们自己。(来源:英国广播公司(BBC),编译:shooter)